当前位置: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短板不足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4-06-28 15:38:54
字号: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6家,同比增加42家,数量约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9%,营业收入约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2%,占比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发展趋势不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聚焦市场前沿和技术前线,串联特色产业,叠加区域优势,突出差异发展,培植“链主”企业,努力形成产业加快升级的格局。1-4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3.8亿元,增长11.2%,高于规上工业10.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1.8亿元,增长22.6%,高于规上工业18.1个百分点。

(三)龙头企业带动明显。经过积极的培育和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共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24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9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明显。其中1-4月份三和纺织、东阿阿胶、乖宝宠物食品营业收入均增长15%以上。

二、短板不足

(一)企业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全市大型龙头企业相对偏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整体偏低。202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营业收入过十亿元企业17家,仅占3.3%;过亿元企业176家,占34.4%。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3个行业,3个行业企业个数占比为60%,营业收入占比为66.8%。

(二)精深加工能力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占比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一般性产品较多,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少,同质化严重。1-4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6%,以小麦加工为例,全市规上小麦加工企业80%以上产品以面粉、面条为主,只有少量企业生产小麦蛋白、饼干、面包等精深加工产品,面粉、面条等产品的利润率较低,而小麦蛋白、饼干、面包的附加值和利润率都较高。

(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强。一是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同类型中小企业低水平生产,各自为阵,加工工艺各异,粗产品多,名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在区域市场上互相竞争,握不成拳头,聚不成规模,向外难以打开更广阔、更高水平的市场。三是当前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农业合作社难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优化要素供给,提高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建议对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农产品加工用地,市、县级政府应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指导重点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的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多途径、多形式、多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业务骨干,并享受全市人才引进待遇。加强用地保障,优先把新增建设用地配置到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二)强化招商引资,补齐短板。招商引资是补齐产业短板的关键之策。坚持“内培”和“外引”并举,以本地企业为中心,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招引上下游企业,培育配套产业,支持现有大型企业、“链主”企业做强主业、发展“新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推动产业集团化、集团产业化。盯紧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及早获取企业产业转移、投资计划、项目建设等重要信息,科学灵活制定政策、推进项目,大胆探索使用“研发在外地、生产在聊城”、“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聊城”等离岸招商新模式,力争招引一批大企业、大项目。

(三)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区域知名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专业品牌策划运营机构发展,建议多渠道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支持品牌策划、质量认定等机构服务本地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市长质量奖”等品牌创建活动,强化质量示范引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