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聊城市制造业及其服务创新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5-04-12 11:01:25
字号:

一、聊城市制造业及其服务创新的基础和优势

(一)产业基础雄厚

聊城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制造业是其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4年,聊城市坚持制造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增加值增速达到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聊城市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完整,上游原材料制造业稳定增长,中游装备制造业增长显著,下游消费品制造业维持较快增长。全市已形成以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其中,信发集团、中通客车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聊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24.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

同时,聊城市正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二)区位与交通优势

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区位条件,使聊城成为区域性物流枢纽。京九铁路、济郑高铁、青银高速等交通网络为制造业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提供便利。

(三)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依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聊城获批多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建设了鲁西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为制造业服务创新提供载体。同时,聊城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四)服务创新初具成效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逐步推广,如中通客车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优化。部分企业探索“制造+服务”模式,例如设备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网络货运平台、特种设备检测等专业化服务也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聊城市制造业及其服务创新的突出短板与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传统化,先进制造业基础仍相对薄弱

从产业规模看,聊城市制造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企业体量普遍偏小。从产业集群看,产业集聚度、关联度和产业链完善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如铝加工占工业比重超2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10%,产业链附加值低。

(二)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不足,技术创新压力大。部分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认知浅显,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

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服务业配套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低。这一问题在聊城市尤为突出,制约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四)品牌与市场短板

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企业品牌影响力局限于区域市场,缺乏国际化营销渠道。

(五)区域协同不足

与京津冀、济南都市圈等周边经济体的产业协同较弱,未能充分借力外部资源。

三、外省市制造业服务创新的先进经验

(一)浙江“数字化+服务化”双轮驱动

宁波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共享仓储等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

(二)广东“链主企业引领”模式

深圳市以华为、比亚迪为链主,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生态圈,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协同创新。

(三)江苏“产教融合”人才培育

苏州市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技能人才。

(四)山东青岛“品牌出海”战略

青岛市通过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四、聊城市制造业服务创新基地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撑

战略重点:

(一)产业升级方向

传统产业高端化:推动铝加工向航空航天材料、汽车轻量化方向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产业。

(二)服务创新赋能路径

1. 建设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智能化改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

2. 推广“产品+服务”模式,发展设备运维、数据增值等新业态。

3.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服务水平。

(三)区域协同发展

深度融入济南都市圈,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研发在京津、转化在聊城”的协作机制。

主要支撑体系:

(一)科创支撑

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

(二)人才支撑

实施“水城英才计划”,引进领军型技术团队;推动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培养智能制造技能人才。

(三)金融支撑

设立20亿元制造业服务创新基金,推广“技改专项贷”;探索“专利质押+保险”融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五、政策建议

(一)创新与研发政策

对研发投入超5%的企业给予税收加计扣除150%优惠;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二)品牌与营销支持

设立“聊城制造”区域品牌推广基金,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提供海外仓建设补贴。

(三)人才引育措施

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项目资助。

(四)金融保障机制

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提供贷款贴息。

(五)体制机制改革

在开发区试点“标准地+承诺制”审批,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建立制造业服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区县考核。

(六)优化市场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流程,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帮助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